四川食用菌网欢迎您!咨询热线:028-84504291 返回首页|设为主页|加入收藏|在线反馈
栽培技术
最新公告
联系我们
四川金地菌类有限责任公司
联系地址: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狮子山路4号
联系电话:028-84504575
电子邮箱:scjindi@163.com
栽培种植 您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栽培技术 > 栽培种植
香菇详细栽培技术
发布者: 发布时间:2012-10-26 15:42:10

一、栽培季节

袋栽香菇的制袋季节有春季和秋季两种,一般最适出菇期为秋季和春季,出菇袋的制作因品种而异一般提前2~3个月,对于某些要求积温高、周期长的低温型品种有的提前6~10个月制作栽培袋。为了提高种植效益也有进行反季节栽培香菇的,选用高温快生型菌种,按排在2~3月制袋,5~9月出菇。

二、场地设施

栽培香菇多用塑料大棚,其建造方法如下:

选择地势平坦、通风、向阳、不积水、水质清洁、水源方便的场地建造大棚。大棚规格为:宽×高=6×2米,长度因地势而定,但一般不要超过40米。棚架上先用8~10米的塑料薄膜,外面再用遮光率为95%~98%的遮阳网覆盖、两侧固定,大棚四周开好排水沟。

先在塑料大棚内地面上规划出四个放置菌筒的菇床,靠棚边两侧的菌床宽为90厘米,中间两个菌床宽为140厘米,每个菌床之间相距40厘米,用作人行道,并做成沟状,兼作排水沟。然后在菇床上搭架用于菌袋排放,高25厘米,每排间距20厘米。

三、栽培管理

1. 培养料配方

袋栽香菇主要利用青等阔叶树硬杂木的树干、树枝粉碎成的颗粒木屑、麸皮、米糠、糖、石膏以及过磷酸钙等,培养料质量好坏直接影响香菇产量和品质。生产常用配方有下列几种:

配方1:杂木屑78%,麸皮20%,石膏1%,蔗糖1%。

配方2:杂木屑58%,棉籽壳20%,麸皮20%,石膏1%,蔗糖1%。

配方3:杂木屑77%,麸皮16%,蔗糖1.2%,石膏1%,过磷酸钙0.5%,尿素0.3%,含水量60%。

配方4:杂木屑76%,米糠15%,麸皮5%,石膏1%,蔗糖1.2%,过磷酸钙0.5%,尿素0.3%。

以上培养料配方的含水量为55%~60%,酸碱度自然,灭菌后pH在5.5~6.0之间。此外,在培养基中加入0.1%的50%含量多菌灵,可有效地控制杂菌感染。

2. 菌袋制作

目前香菇栽培一般采用双膜套袋法,内袋规格为55厘米×15厘米×0.05厘米,外套袋60厘米×17厘米×0.01厘米的低压聚乙烯膜,菌袋的一端事先热合封口。也有部份三膜套袋法,最里层为保水膜。一般袋装干料重量为0.8~1.0千克,湿料重为1.8~2.0千克左右。因袋口径较小,为提高效率,常采用机械装袋,需4~5人配合,每台机械每小时可装500袋左右。

料袋装好及时上锅灭菌,前期火力要猛,使锅内的温度能够快速上升,从点火升到100℃的时间越短越好,料温达到100℃后保持12~14小时,再焖6~8小时出锅。

香菇接种方法多采用无菌条件下,先打孔、再接入香菇菌种,然后套上外袋,并扎好袋口。具体操作按4人分工,1人负责菌袋消毒、打孔穴,1人往孔穴接入菌种,2人套外袋和扎口。菌袋表面消毒采用75%酒精或3%的来苏儿稀释液擦洗。菌袋同一侧开四个接种孔穴,孔穴直径为1.5~2厘米,深为2厘米。

3. 菌丝培养

菌袋培养按“井”字形堆叠,每排3~4袋,堆码层数因气温而异,气温高时少码,气温低时多码。袋与袋间留空隙,堆与堆间留通风道,接种孔穴朝袋距空间,培养室温度以20~23℃为宜。接种3~5天后,菌种开始萌发生长,随着菌丝生长并向四周形成菌丝圈,直径达到5~6厘米时,要将外套袋挖一个孔,补充氧气,促进菌丝快速生长,当菌丝生长到菌袋的2/3时,应脱去外套,增加氧气,排除二氧化碳,加速菌丝向培养料内部生长。

4. 脱袋转色

香菇菌丝生长发育进入生理成熟期,菌袋表面菌丝在一定条件下,逐渐变为棕褐色,形成象“树皮”一样的一层菌膜叫作菌丝转色。转色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香菇的产量和质量,是香菇出菇管理最重要的环节。

(1) 转色时期  香菇菌袋在适温条件下经过70天左右时间培养,菌丝紧缩并相互交织,袋壁周围菌丝体膨胀形成波浪状,手摸有弹性和松软感,菌袋形成疙瘩瘤状占2/3,接种孔穴四周有部分呈棕褐色时表明菌丝达到生理成熟,可进入脱袋转色管理阶段。

(2) 转色方法  将生理成熟的菌袋脱袋,单向或“人”字形排放在出菇架上,菌袋与菌袋间距为5~6厘米,不要相互靠拢,避免转色后粘连一起影响出菇。脱袋转色期间的温度宜控制在18~22℃之间,脱袋后的前4~5天,关闭好塑料大棚保温保湿,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%左右。湿度偏低时,应向棚内人行道内浇水,使地面潮湿来提高湿度。脱袋4~5天后,每天揭开塑料大棚两端塑料薄膜通风换气1次,每次30分钟左右。转色期间,要适当增加光照强度,促进转色。

目前也采取不脱袋转色,菌袋达到生理成熟后,用针刺微孔通气转色,转色后脱袋出菇。不脱袋转色需要的时间较长,但管理方便,减少污染。

5. 出菇管理

出菇管理按出菇季节分为秋菇管理、冬菇管理、春菇管理。出菇初期,以喷水保湿为主,出菇后期,则采用补水和喷水相结合方法管理。

(1) 秋菇管理(10月~12月)

秋菇期,气温由高到低,期间还会出现较高气温。菌袋刚转色完毕,菌丝已贮藏丰富的营养,菌丝生命力十分旺盛,香菇又是变温性真菌,因此秋菇期主要以拉大温差、防止高温、保持湿度为重点进行管理,具体操作方法是:菇床白天覆盖薄膜减少通风换气,增加菇床内温度;晚上掀开薄膜(刮风天不能揭)猛降温度,人为拉开温差,这样经过4~5天的催蕾,可出现原基并分化为菇蕾。当气温在20℃以上,偏高时,可人为地通过晚上掀薄膜降低温度,白天仍将薄膜盖好,或连续闷3昼夜都不掀膜,然后乘晚上气温较低时,再掀膜并结合喷冷水,以降低温度,这样也可顺利出菇。若遇低温,可减少大棚上遮阳物,加大透光,增加床内温度在15℃左右,通过喷水管理,保持一定湿度,促使菇蕾顺利生长发育。温度适宜,早晚各掀膜通风1次。采收第一批菇后,应停止喷水,并增加掀膜通风次数,使菌柱表面适当干燥,促使菌丝恢复生长,积累养分。经过1周左右,采摘菇的柄基开始发白,说明菌丝已恢复生长,此时就要继续喷水,保持湿度,人为创造温差刺激,促使第二批原基形成。第二批采收后,停止喷水,仍照上述办法管理。

(2) 冬菇管理(1~2月)

冬菇期是香菇出菇期温度最低阶段,菌丝新陈代谢弱,温度低,生长缓慢,菇体肉厚、鲜嫩,品质最好,但产量低。冬菇期以保温为重点,要让菌丝“休养生息”,“保菌”越冬,为春菇积累养分。具体操作为:通过降低菇床薄膜,增加地温;晴天透光增温,晚上盖严防寒。同时要注意通风换气,每天中午掀开薄膜,通风20分钟;若菌柱干燥,可适量喷水保湿,一般情况下不宜喷水,切忌喷重水。

(3) 春菇管理(3~5月)

春菇期,气温回升,春雨绵绵,自然的温度、湿度适宜,是香菇的盛产期。春菇期管理以补水、防止温度升高为重点:菌筒经过秋冬两季,含水量明显降低,为了保证香菇正常发生,就必须对菌筒以浸水或注水方式进行补水管理。

注水的方法是:用专用注水器向菌筒内注水。注水要用干净水,并且水的压力要大,才能将水注入菌筒内。一是利用自来水来补水,二是在菇棚旁建一个水塔,以水塔内流出的水来补水。补水时,将注水器针管插入菌筒内,插入的深度为菌筒长的3/4,不能插穿菌筒,否则水分会流出。注水量是关键,注水过多,长出的子实体个体小,菌筒还易烂掉。注水过少,出菇量也少。注入的水量以使菌筒增重后的重量为脱袋时的重量的80%为宜。注水后的1~2天内,加大通风量,使菌筒形成内外干湿差,同时进行温差刺激,就会长出大量子实体。

如果采收4~5潮菇后,菌筒内出现较多孔隙,注水时水很快流失,菌筒内不能积水,达不到补充水分的目的,应采取浸泡的方法来补充水分。

6. 采收

当子实体长到7~8分开伞,菌盖还未完全展开,边缘内卷时,即可采收,如果采收下来的菇,是作加工干菇用的,在采收的前一天要停止喷水,并加大通风量,降低菇体上水分,才有利于干燥,提高干菇的质量。

采收下来的菇按开伞程度和大小进行分级,包装上市。

每采收一茬菇后,菌袋要休养7-10天。停止喷水,保持20-25℃,相对湿度75-85%,暗光、适当通风。待采菇穴出现白色菌丝时,表明菌丝恢复正常,再采取刺激分化的措施。当出完2茬菇后,菌袋失重约1/3时,就要补水。可采用水池浸泡或加压注水器强制注水,以补至菌袋原来的重量。从第3次补水开始,每次补水时添加菇类营养素。

网站首页|平台机构|专家团队|科研成果|资质荣誉|食药用菌|菌种菌材|栽培技术|种植基地|营销网络|新闻动态|咨询服务

Copyright © Sichuan Jindi Fungus Co., Ltd. All Rights Reserved.    版权所有:四川金地菌类有限责任公司    备案号:蜀ICP备10011747号-1
电话:028-84504575     传真:028-84787971      地址: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狮子山路4号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(原微生物研究室

技术支持:成都顶呱呱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164号